&&&&她开心。
作者有话要说: [又开始卡文且明天就要开学]的作者,含泪送上一只短小君。ps.因为开学了,以后更新可能会晚些,也许十一点多这样,也不知道能不能审核,不行就麻烦大家第二天来看了。
☆、第三十四章(捉虫)
韩立之说的那个地方就在泸城中心的那片,整个泸城最繁华的地带,周围是各种电影院、百货公司、歌舞厅……还有电车来往,极为便利。
按说这样的地方,租金一般不会便宜,但那个房东急需用钱,便咬牙压低了价钱。啸之一行人到了地方,那是一栋中规中矩的西式楼房,出租的地方是二楼,他们进去相看,只见空荡荡的一条长廊,两边各有两个房间。
推开其中一个房间的门,里面什么也没有,地方倒宽敞,也很明亮,看着舒服。啸之四下看了一圈,点头道:“不错。”
立之则道:“再看看其它房间。”
他们三人便分别去看余下的三个房间,都与第一个房间差不多,只是最后一间光没那么充足,有些暗,可能需要装两盏电灯。
“也找不到更好的地方了,”立之道,“三弟,你觉得?”
啸之道:“就这里吧。”
与房东签了协议,付下租金,暂且先租一年。连枝在旁边看着,心想:“说是压低价钱,其实也没有便宜到哪里去,这儿的租金,可比他们住的地方贵上两倍。果然是地界不同,差距大得很。”
韩家兄弟的杂志社终于要开始办了,这个消息传到淄阳他们那些老朋友那边,众人纷纷表示不赞同。特别对于韩立之,你这么大的人了,怎么还跟着弟弟胡闹?办杂志可不是容易的事,办了两年就亏本破产的大有人在,多少杂志出了一两期之后就销声匿迹。不过,韩家兄弟却并不在意这种说法,办杂志有风险,他们都知晓,不过他们也没有传闻中那么冲动。
说实话,这个杂志社并不只是他们兄弟办的,早在来泸城之前,立之就已经联系了自己的朋友,多方打探,最后他还亲自来了一趟,出钱与一家就快要支持不下去的杂志进行了合并。那家杂志叫《青石》,是三年前开始在泸城办的,它主要刊登一些短篇小说,和翻译的外国小说,再有一些时事和议论。啸之托人买过一本,里面的文章都不错,思想也很先进。可惜这家杂志的创始人去年生了病,钱都砸进了医院,这类杂志在泸城又不是很受欢迎,订阅的人一向不多,渐渐的资金便运转不过来了。今年年初开始,杂志社里的职员陆陆续续都走了,《青石》到了穷途末路。没想到这时,居然有人愿意出钱合并,这家杂志的老板乐得病都好了一大半,笑眯眯地签了合同。
虽然合并了《青石》,但杂志社的地点要重新找,《青石》所提供的不过是杂志社里还没走的一些职员。但对韩家兄弟来说,这其实才是最重要的,也是他们买下这家杂志的原因。他们都没有办过杂志,立之在报社工作过,倒是勉强能算点经验,啸之则是完全不懂,只会埋头写文章。这时,便需要一些有能力的人才来帮忙了。
除此之外,他们也联系了一些朋友,有不少朋友答应来写稿,这样一来,杂志社才算有了点着落。
立之与啸之商量,决定将杂志社命名为《悟生》。办社的地点租好之后,他们买桌椅买工具,花了三天时间把一切弄好。
杂志社就这样开了张,第一期立之和啸之都写了文章,又请了几位略有名气的好友写稿。刚出来时销量很少,一期完了之后,订的人也不多。他们也不灰心,知晓这是正常的情形,又继续埋头写东西,立之设计封面,啸之修改排版。以前《青石》有一位老职员,在文章编排这一块做得非常好,还说文章的长短和先后顺序都会对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不小的影响,给了他们不少启示。
到第二期出来时,订阅的人比第一期多了一大半,虽然还是不多,但已经可以回本。并且他们刊登的一些文章似乎受到了不小反响,甚至开始有读者写信到杂志社说自己的感受。
连枝看着啸之脸上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,纵然整日写东西累的不行,也是发自内心的欢喜。她不由得也跟着高兴起来,每晚给他变着法的炖汤喝,还顺带给大哥捎一碗。
啸之给连枝请了一位英文教师和一位美术教师,原本还想再请,却被连枝以“太累了”的借口拒绝了。现在正是关键时刻,连枝不想花太多钱。
每日家教来时,她都非常认真的学习,尤其是英文,她一窍不通,因为学得吃力,便要更用心。一段时间下来,竟也能够渐渐地能够说一些简单的单词和句子。有天早上啸之睁开眼睛,便见她眼含笑意,趴在他耳边软软地说了句“good morning.”
“……”
啸之觉得心都要化了,当下把她搂进怀里狠狠地亲了一顿。
结果起床时两个人都面红耳赤。
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下去,连枝越来越觉得重生是上天给自己弥补前生遗憾的机会,她和啸之这日子过得太有滋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