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匡渊和曹印并不说话。
李令俞笑着说:“你们抓来抓去,他们觉得更刺激了。有人利用,他们更觉得是光明大道。堵不如疏,礼部既然组织学子书院宴会,那就把礼部外院的那面墙刷出来,让他们只管去贴,就说,谁的文采好,我就看谁的檄文。要是写不好,就别丢人。让京都衙门的人也别抓了,把人放了吧。”
曹印本本也觉得这么抓人不太好,听着李令俞当玩笑一样,也觉得不是大事。
“檄文,还能写出什么文采来?”
吕匡渊也听得笑起来。
李令俞便说:“这不一样,写不出好檄文,那就让他们写点文采好的,不一定非要讨伐我。我身上的污名写来写去就那么多。难出新意,让他们写点别的,一面墙不够,就刷两面墙,让他们只管贴,写得好的我给彩头。”
吴廷翰也被她逗笑了,笑着说:“臣这就回去准备。”
今日气氛难得轻松,吕匡渊便问:“你给什么彩头?若是像《大鹏歌》这等诗句,我怕那两面墙都不够用。”
李令俞失笑:“铜驼街上那么多墙,只管让上都城的才子们去写……”
她说到一半,才想起来若是等这波讨伐檄文的风波过去了,这些书生可以投稿,印刷成小报,分发各地,这不就有了一笔财政收入。到时候修路、开商道,开港口,总能赚钱的。
她一个做生意出身的人,总不能一直这么穷。
几个人这些日子一直紧绷着,遇上这个讨伐檄文,被她说的这么好笑,也觉得新奇,也说等着看吴廷翰能拿上来什么好文采的檄文。
李令俞便夸下海口说:“若是这个月真能出一篇文采极佳的讨伐檄文,我便赠诗一首。”
吴廷翰便笑着说:“这下京都衙门的人再也不怕了,我觉得这么下去,倒是可以领着学子们干点别的,至少在才学上会多有进益。”
吕匡渊便笑说:“你们的殿下,诗才颇好,却最烦读书。也就是仗着天分高,占便宜了。”
曹印也听得笑起来。
难得短暂的玩笑时间。
等吴廷翰走后,李令俞才打开河东来的信。
河东三州,杀的人头滚滚,裴虞酷吏的名头算是坐实了。
他这次杀的人太多了。凡涉案人等,一律严惩,官眷一律发卖,看得李令俞的脸色一时间便沉了。
曹印看着她,又看了眼信,接过信,看了眼,株连了三族,男丁皆斩,女眷发卖,确实有些过了。
“没想到国公府的裴景宜,一直都文采颇好,没想到手段这么毒辣。这等严酷。”
李令俞不好说裴虞是什么意思,他帮过她,也算计过她。
他们之间,一直都是亦敌亦友。
其实说实话,裴虞这人十分爱惜名声,心中多有成算。
可裴家的人不清白,他若是想给裴家人寻一条出路,就要舍弃名声。
这是在向她表忠心吗?
吕匡渊看过信后,说:“谋反之罪,刑部有旧例,按照律法,这不算出格。谋反若是轻轻放过,那才会引起动荡。以杀震慑,未必不是好办法。”
他其他话没说,但李令俞听明白了,如今她名不正言不顺,若震不住州府的人,怕是随时有人出来反她。
吕匡渊见她不说话,便说:“江南学子,你也可令宋彦光多加安抚。万不可出现结党聚众闹事的事情来。”
李令俞问:“已经去了信了,先生以为宋彦光的职位需要动一动吗?”
吕匡渊:“不需要,他若做得好,便嘉奖。做得不好,再调动。”
在政治漩涡里,吕匡渊显然比曹印要游刃有余。
曹印是个做实事的人,对人事斗争并不擅长。
吕匡渊却十分擅长调拨人员,且他看人极准。有吕匡渊替她稳着文臣们,暂且出不了乱子。
九月初已经是重阳节了,李令俞大概是休息不好,肩上的伤一直都愈合得不好,又因着太累,食欲不振,便瘦了很多。
蔡真担心她身体,就擅自将阿竺请进来了。
李令俞见到阿竺的时候,才觉得这么久了,家里还有一屋子女人。
因为秦周和她说,家里都好,她也就没分心去管家中的女眷们。
阿竺话少,说的也只是院子里的事。
家中挺好的,袁兆宗下了聘,李姝的婚事定在了十月。
在她离开家后,她们也学会不再事事指望她了。
之前的选官在各部的进士们,有的随薛洋一起罢官了。剩下的全都重新分拨,分给了其他部门。
袁兆宗因为称病,一直没有被赐官,李令俞知道他大概是没办法接受她如今的身份,便索性暂居在家。
李令俞便也不问。
有阿竺照顾她的起居,她身上的伤确实好些了。
重阳节一过,已经搬回华林园的曹太后差人来传话说是要见她。
萧诵至今还在中和殿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