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&&& 阿娇的一天就是这么开始的:早上不用太早起身,然后陪着两个女儿一起吃早饭,聊聊天。和女儿们交流完感情,两个公主都要去专门教习公主的地方,开始一天的课程了。这时候阿娇就是很闲散的了。等到半天的时光消磨了过去,再用午膳,午膳过后继续消磨时光,然后女儿们回来,一起用晚膳,晚膳后洗漱,睡觉,十分清闲。
阿娇如果要修炼全真教派,那就得茹素,明朝永乐年间开始,推崇的是张三丰创立的武当全真教。不过全真教的清规戒律实在太多,由于两个女儿还在阿娇这里养着,很多事情都不方便,而且全真教是要修行内丹的,而修行内丹的方法,也没有人知道。
按一般的方法,要让阿娇围着个硕大的丹炉,成天弄得景仁宫烟雾缭绕的,乾清宫可离这里很是不远,张太后住得也很近,估计他们心里也不会舒服。还有那些上朝的大臣们,看到后宫里面烟熏雾缭的,估计也是要劝谏的,倒不是炼丹有什么错,主要是小心火烛,怕后宫失火。
总结下来就是,戒律越多,给后宫带来的麻烦越多,于是在皇帝的默许之下,阿娇就改修正一派了。正一派的修行方法以符咒为主,但是阿娇也没有拜过什么师傅,这符咒历来是不外传的,而且正一派的核心基本上也没有女子,阿娇修行上是困难了。于是阿娇现在遵循的,就是奇奇怪怪,混杂在一起的,莫名其妙的一种修行方式。
既然是莫名其妙的,那什么该遵守,什么不该遵守,就是阿娇一句话的事情了。本来道家的戒律就远不如佛家那么清楚、严格,各个教派之间,所用的教材也是十分混乱的,除了老子的道德经之外,全真教还要加上孝经、还有佛家的般若心经;正一派多年来就是以散修为主,奉行的更是人多口杂,每一派都有很大的区别。
佛教对于阿娇来说,是个新鲜的事物,她活着的那个年代,压根没有和尚、寺庙这样的东西。至于孝经和黄老的经典,阿娇都是十分熟悉了,现在她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佛经,抄佛经。
阿娇作为一个道姑,成天研究佛经,底下的丫头太监们看了,也都是觉得纳闷不已。不过景仁宫的事情压根没人关注。太后时不时请阿娇去她宫里坐一坐,说说话,逛逛皇宫里的小花园什么的,朱瞻基本人对着这个被自己一己之私废掉的皇后也深有愧疚,因此底下的下人哪里敢怠慢她?
阿娇的日子就这么不咸不淡地过去了。这段时间里,阿娇除了研究了一下佛教是什么情况之外,还狠狠地读了一下自己死后到现在的历史。阿娇一个古人,看未来的事情,角度难免更加细致一点,尤其这书本以前都是用的竹筒,现在改用很轻便的纸张,这发展的经过阿娇也是十分好奇。
当然了,刘彻的身后事,也被阿娇仔细地读了一遍。阿娇发现那些史书很多都写得都不对,还是东汉的时候有个皇后发明了起居注这种记载方式,让阿娇觉得靠谱一点。就像那个刘彻沐浴招魂的,根本不是李夫人,而是那个王夫人,卫子夫生下皇长子之后,那个王夫人又生下了皇二子。不过没想到卫子夫果然也是个不简单的,那个皇二子十几岁就过世了,不然就王夫人那个受宠的程度,搞不好卫子夫的威胁早就来了。其实阿娇被废没几年,卫子夫就失宠了。卫子夫早年做歌女的时候,生活比较困苦,进宫的时候岁数已经不小了,还连续生了四个孩子。其实阿娇不比卫子夫年长多少,反而因为际遇的原因,容貌还比卫子夫年轻些。后来卫子夫生了刘据,刘彻听说是很开心的,不过在那之后卫子夫就衰老的很快了。不过她家里有个大将军卫青撑腰,后宫之人也不敢对这个歌女出身的皇后怎么样。只是那个卫青好像也是个短命的,卫青一走,卫子夫和刘据的处境就很不妙了。
那个王夫人、李夫人、李姬这些人都是卫子夫之后的宠妃了,而且她们都有儿子。至于那个钩弋夫人,阿娇就不知道了,不过那个刘弗陵居然是怀胎十四个月生下来的?这史书确定没记错吗……
那个刘彻竟然那么喜欢李夫人,死后都让她用皇后礼下葬,不论是阿娇、卫子夫还是钩弋夫人都没享受到这个待遇。既然如此,干嘛不立人家的儿子刘髆当太子呢。这个李夫人和卫子夫倒是相像,那个李广利居然最后也和卫青一样做了将军。结果李广利和丞相密谋立刘髆为太子,失败之后,堂堂一国将军投降匈奴。刘彻莫不是以为自己真是慧眼识英雄,喜欢的女人家里个个都是卫青、霍去病那样的人物。
那个卫子夫的儿子死了,她倒是没等到一纸废后诏书,就直接上吊了。刘彻这个人真是心思太多了,多疑的很,那个刘旦自请为太子,他把人家狠狠地教训了一顿。最后只好选了那个小儿子做继承人,让霍光去辅佐。霍光和霍去病虽然是兄弟,但是霍去病是私生子,霍光是婚生子,也难怪霍光一开始宁愿选那个刘髆的儿子当刘弗陵的继承人。
后来霍光从民间又弄了个刘病已回来,说是废太子刘据流落民间的孙子。阿娇很疑惑,当时刘彻既然对着自己儿子赶尽杀绝,就不太可能会有什么流落民间的孙子的事情出来。说什么养在史家,后来刘彻还